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赴蚌埠怀远龙亢农场小学支教团来到了新四军革命基地,在红色沃土中重温革命历史,聆听烽火岁月里的动人故事。本次活动旨在让支教老师们在实践育人的同时,汲取革命精神养分,将红色基因融入支教课堂。
重温历史:新四军在淮上的烽火征程
龙亢镇地处淮河中游,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皖北开展敌后斗争的重要根据地。1939年,新四军第四师在彭雪枫师长的率领下进驻淮上地区,龙亢镇因其地理位置险要、群众基础深厚,成为部队发动群众、打击日伪的核心据点。
1938年至1945年期间,以彭雪枫司令员为首的这支部队,番号先后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新四军第四师。他们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历经艰难险阻,三进淮上,杀日寇斗伪顽,吹响了全民抗日救国的集结号。由开初河南确山整编时的373人,153支长短枪,历经大小战斗3000余次,主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地方武装扩大到2万余人,消灭日伪顽6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创建扩充了骑兵团,部队越战越强,根据地越来越大。在淮上地区,先后创建了以龙亢为中心的淮上抗日根据地,以双桥杨集为中心的宿怀县、宿蒙县等解放区,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的功勋!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口(邢俊杰摄)
亲耳聆听:一位老人与一座基地的红色坚守
邵建明爷爷是基地创建者之一,他一直在这守着这片土地和他的信仰,从未离开。当支教团与邵爷爷会面的时候,他正站在馆内望着那些文物,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当年。邵爷爷向支教团成员们讲述了一个个动人故事,其中,最让人深刻的是红枪会的故事:那是1940年夏,八路军四纵抵达龙亢后,便着手对当时良萎不齐的农民武装“红枪会”进行整顿。是年秋,纵队司令员彭雪枫在龙亢寨头铺南公路召开红枪会“亮杆子”会议,并将当时流行的一首抗日歌曲作为红枪会会歌。经过一番政治工作,当时龙亢的很多红枪会员都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到淮上行署警卫连。组织整顿后的淮上红枪会抗日自卫队武装起来,成为一支坚实的队伍。
邵爷爷正在做讲解(邢俊杰摄)
听完这段往事,支教队员们在邵爷爷的带领下一一参观了这里的五个展厅。一号展厅“三进淮上”:展示新四军、八路军进军淮上,杀日寇斗伪顽的光辉业绩;二号展厅“雪枫故事”:介绍共产党人好榜样彭雪枫的生平事迹和革命故事;三号展厅“淮上英烈”:展示淮上牺牲烈士传略和烈士名录;四号展厅“鱼水情深”:展示新四军、八路军与淮上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故事;五号展厅“寻梦淮上”: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新四军、八路军老战士和社会各界参观纪念馆的图片和书法墨宝。参观结束后,成员们纷纷感叹,如今的安宁生活是无数人用热血铺的道路。
支教团成员正在听讲解( 邢俊杰摄)
青春感悟:让红色基因融入支教课堂
看着展柜里那些打满补丁的军装、穿过的草鞋、手雷......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战士们在寒风中坚守阵地的坚毅。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传承这份红色基因,把爱国情怀融入日常支教工作中,将红色文化贯穿孩子们的日常里。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补钙”,未来把在革命基地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支教岗位上践行初心,用知识和热情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让红色基因在青春接力中代代相传。
展馆里陈列的物品(邢俊杰摄)
走访结束后,队长张雪婧向团队成员们表示:这次红色研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希望队员们能把在这里汲取的精神力量,融入到接下来的支教工作以及未来生活中,不仅要教孩子们学科知识,更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爱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这次红色革命基地的研学之旅中,支教团成员们不仅在历史的长河里触摸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更在与红色故事的深度对话中,读懂了“责任”二字的千钧分量。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这份“红色记忆”不能只停留在心里,而要变成行动的力量。未来他们会把在革命基地听到的故事、感受到的精神,融入到支教课堂里,讲给更多孩子听,也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教育出份力。
因为他们知道,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像当年的铁军一样,脚踏实地做事,用青春的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支教团红色研学成员合照(邢俊杰摄)
(丁瑶 胡安宸)
爱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